2005年8月10日,星期三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三版:调查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游戏代练,游走在法律和规范边缘
本报记者 朱乔夫 慕容梦漪/文 王志浩/摄

  “游戏代练”,对于熟悉网络游戏的年轻人来说不是什么新鲜字眼;但对于没有接触过网络游戏的人,解释这个名称却颇费周章。通俗点说,“游戏代练”就像你雇人换煤气瓶、搬家,出门打的一样,你出钱,他提供服务。他们满足网络游戏玩家的要求,为其提供游戏人物的练级、游戏装备(游戏内人物穿的衣服,使用的武器等)获取、游戏币生产等各种服务,从而收取服务费。
  如今,在大大小小的城市里,从事“游戏代练”的人越来越多,还出现了若干不同规模的“代练工作室”、“代练公司”。但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,谁也不知道这个城市到底有多少人从事着这一行当。
  人们在阳光下的城市中忙碌,他们在“灰色地带”捞金。当“游戏代练”作为新兴行业已成事实之际,却遭遇了法律上的尴尬:这个行业里至今没有一家公司取得过服务的经营许可;不管有意还是无奈,他们头上全扣着涉嫌非法经营、逃避税收的帽子。也因此,整个行业都生存在法律规范之外的灰色地带。
    
  利润高 鱼龙混杂抢“蛋糕”
  作为熟悉网络的人群,高校学生是“游戏代练”大军中的重要力量。
    陈涛(化名)是杭州某高校计算机系毕业生,曾有过一段当“游戏代练”的淘金经历。
    平时常玩网络游戏,又是计算机专业的,陈涛对“游戏代练”一点也不陌生。他非常清楚,这个不经工商部门批准、又能躲开税收部门的行当利润惊人。大三时,学习任务相对轻了些,陈涛便决定涉足其中。
    对网络游戏的共同爱好,对利益的向往,使全宿舍的人都跟随陈涛入了行。
    陈涛的宿舍里住6个人,每人一台电脑,均可宽带上网,这就是个很好的代练场所。接下来,他们在游戏选择上花了很大功夫。“游戏选得对不对,直接决定了能不能挣到钱。”比如,游戏一定要热门,要有人气,玩的人多了,才有“游戏代练”的市场需求;游戏环境要干净,不能有太多“代练外挂”(一种代练程序,让游戏人物在无人操作下自行运作、升级,俗称“机器人代练”),没有外挂的游戏里才有手工“代练”生存的土壤;还要参照其他“代练工作室”和代练者的报价,选取一个服务费相对较高的游戏。
    在确定能够赢利后,他们开始了“代练业务”。
    陈涛选择的方式是自己注册游戏账号,先练级,后联系买家。这样做的原因是,先下定单后代练非常辛苦———“你必须在约定时间内把游戏人物练到买家指定的级别,或者打出指定数额的游戏币。”而他这种做法,最坏的打算也就是练出来的账号没人要,“大不了
    留着自己玩”。
    然而即使如此,代练过程还是很艰苦,一天十几个小时对着电脑,原先玩游戏的乐趣荡然无存。昏天黑地两个月后,他们拿着练出来的几个高级别账号在网络游戏里叫卖,并顺利售出,扣除电费、上网费,他们拿到了两万多元纯收入。据陈涛说,大学里不少学生都靠“游戏代练”发过财,而且他这样的还属于“不上规模”的档次。
    大学生作为“游戏代练”行业中的“自由人”,收入在整个行业的各“工种”中仅属中等偏下。收入最低的是“游戏代练工作室”的雇员,他们不管接单和销售,只管按老板的要求练级、打装备、打游戏币,并按月领取佣金加提成,月收入几百块到几千块不等。真正获利丰厚的,是拥有“代练工作室”的老板们。
    陈涛说,现在“游戏代练”业鱼龙混杂,“什么人都有”——有像他们这样偶尔捞一票的,有网吧老板招了人搭便做生意的,也有租场地、买机子、雇员工建立工作室的“专业人士”。而一些规模庞大的“游戏代练工作室”,往往是正规网络公司或者电脑公司的“私生子”,公司弄几台机子、雇几个人,就可以开始增加“额外收入”了。他们因为规模大、资金多,挣的钱也最多。他们有工商营业执照,虽然“游戏代练”的业务并没有在其经营范围之内,但也无法确切地将之与其他项目分开。至于杭州的代练从业人员和代练工作室数目,“很多,但具体数目谁也不知道”。
    
  风险大 买卖双方均担忧
    但“毕竟这一行是‘黑户口’,虽然赚钱多,自己心里却不踏实”。有了稳定工作后,陈涛和同学都不愿再涉足这“灰色行业”了。据调查,代练业务有多种形式,但无论哪种形式,最后交易时买卖双方都需要冒风险。现在的“行规”是先交钱、后练级,虽然双方会在网上签订协议,但仍会出现各种不可预知的问题。
  买方风险:先付钱、后练级,交易安全凭良心现年30的刘军(化名)是超级游戏迷,在一实力雄厚的集团任职。“练级需要太长时间,我自己没这个精力,只能掏钱找人代劳啦!”不过刘军对代练的选择相当谨慎,网上的“代练工作室”他一概不予考虑。“拿什么做保障呢?先交钱,后练级,万一被骗怎么办?钱和账号一起飞了,我找谁去?他们可没在工商注册过,查都查不到!”为这点钱去报警,刘军又觉得太麻烦了些。“还是找熟人代练,防患于未然,自己才安心。”“骨灰级”玩家王建(化名),早在六七年前就已经当起了“游戏代练”。“当时大家通过网上联系,谈好价钱,然后交付账号、收了钱开始练级。都是个人之间的交易,没有什么‘代练工作室’。”那时候都是口头协议,线下付钱。王建说:“那时网络上也比较干净,大家都非常讲诚信。不过,并没有任何保证交易安全的措施。直到现在,‘游戏代练’交易还是仅靠诚信维系,没有更多实质的改变。”但据业内人士透露,行业里的诈骗事件时有耳闻,仅靠信誉和不成文的“行规”去保障,诈骗难以杜绝。
  卖方风险:收了“货”、不付钱,“黑户口”岂敢声张另一方面,作为“卖方”,代练者也同样承担着巨大风险。“单凭口头协议或者网上协议,不单是买家,其实作为卖家,我们也没有什么保障。我给了你练好的账号,你不付钱,我有什么办法?又不敢去告你,我自己的公司都没有注册过,哪敢去告?”陈涛说。正是出于这种心理,大部分“游戏代练工作室”都会要求买方先付款,但这也更加重了买方的疑虑,最终也会影响到“游戏代练工作室”的交易额。
  雇员风险:干了活、没工资,灰色地带没法管“游戏代练”业的雇员们,更是得不到应有的保障。曾经发生过“游戏代练工作室”老板拖欠代练员工资事件。代练员们整整工作了两个月,没拿到一分钱。尴尬的是,他们的遭遇没有一个部门可管。当地派出所说,拖欠代练员工资构不成刑事犯罪,警方不能立案;劳动仲裁部门解释,代练员与雇主的关系并非劳动关系,不在受理范畴。律师认为,受害者可向法院提起诉讼,但他们缺少证据,恐怕难以胜诉。而根据《劳动法》规定,签订劳动合同的用工单位必须是“有工商营业执照”的企业。他们即使手拿合同,也因所在单位没有工商营业执照而不受法律保护。
    
  求规范 灰色地带盼阳光
    不得不承认,“游戏代练”行业的存在有其客观需要——虽然其赖以存在的交易项目都是虚拟的,无论游戏人物、游戏装备还是游戏币,都只是网络游戏中的虚拟物品;但在现实中,这些虚拟物通过玩家间的交易可以转变为现金却是真实的,这也是玩家们肯花钱请人代练的重要原因。找人代练游戏的,大多是热爱游戏、有钱没时间的人们。有的是看重高级别的账号(游戏人物)可以赢得游戏中其他玩家的尊敬;有的是为了能专心地享受游戏带来的乐趣;有的是为了高级别所能获得的好装备……于是,他们把游戏中枯燥乏味的练级过程交给别人代理。正如游戏代练者们自己所说:有需求,有市场,游戏代练才应运而生。
  那么,既然这个行业的存在有其合理性,也确实有市场需求,并已渐成气候(从最先的个人代练发展成有组织有规模的团体代练),为什么不能将其引入正途,制定出规范来促使这个行业稳定成长呢?记者从杭州市工商局法规处了解到,目前还没有一家“代练公司”主动要求审批该项业务。据悉,按相关规定,只有经过公安部门和文化部门审批,工商部门才能下发“与互联网络有关”的营业执照。工商部门的观点是:我国目前并没有法律明文规定能否审批“网络游戏代练公司”,“公安部门与文化部门恐怕很难操作”。按常规,企业营业就得缴税,但“游戏代练”的公司和个人都没有登记在册,他们应缴的税怎么办?杭州市地税局表示,企业税务登记的前提是企业取得工商部门的营业执照,拿不到营业执照,税收部门也无权收税。当然,对于一个其目的不是为了偷逃税款的“代练公司”的老板来说,其个人收入按照法律规定,是必须缴纳个人所得税的。但是,照目前的情形看,让税务部门去一一寻找这样的公司老板和个人,要求他们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,恐怕很难操作。“除非‘游戏代练’者们主动交纳,否则,税收在这个行业只能是空白。”如此看来,事情还真的很尴尬,想依法经营的无法可依,想依法管理的同样无法可依,这样的状况究竟还要存在多久呢?
  对此,法学博士、浙江建浩律师事务所主任阮剑豪表示,从法律角度看,“游戏代练”业的“黑户口”并非难以消除——虽然没有法律明文规定其合法地位,但也没有法律明文禁止。如果“游戏代练”公司去工商部门申请注册,还是有可能使其身份合法化,将其纳入法律规范的体系的。这样一来,不仅可以依法规范其交易行为,降低现有的交易风险,也能依法规范公司与员工用工关系。阮剑豪也提醒“游戏代练”公司的老板们:应当主动前往工商部门进行登记注册,不要只看到眼前可以暂时规避一些税费的利益,而忽视了这个行业的长久发展。